首页 > 新闻 > 正文

周生贤:环保新道路特征鲜明 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时间:2009-06-08 14:46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6月5日,由环境保护部主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承办的“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六•五世界环境日特别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以“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指导,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做主题报告。

  他在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在其前后对比中才能看得明,事物的主流只有经过不同方位的审视才能认得清。探索环保新道路也不例外,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环保事业大发展的30年,也是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30年,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总结30年来的探索实践,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环保新道路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从探索历程看,新道路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探索新道路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动力。每个阶段的探索都是实践的检验和积累,每一次创新都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提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到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把环境保护明确为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保会议提出“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再到2006年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三个历史性转变”,都是在探索中继承和创新的结果。

  从探索重点看,新道路具有多重性和阶段性。一切事物都是动态发展的过程,环境问题也是如此。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有其不同表现。我国正处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环保新道路既要为新型工业化服务,又要用生态文明来跨越和修正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我们在探索新道路过程中必须坚持远近结合,把探索新道路的实践放在“三步走”、“两个10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来看,放眼长远,同时又要根据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抓住特定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最突出问题,及时调整探索重点。

  从探索内涵看,新道路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环境问题是“世界问题复杂体”,涉及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技术等多种因素,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其内涵还会进一步扩大,外延也会进一步扩展,包容性会越来越强。环境保护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这就决定新道路的探索必然是一个海纳百川、高度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促进。

  从探索任务看,新道路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实践永无止境,探索永无止境。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需要我们一代接一代人的坚持不懈的探索。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呈现出压缩型、结构型、复合型的特点,使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探索环保新道路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要求我们不为任何困难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

  从探索途径看,新道路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环保新道路的探索源于环保实践,根本目的在于指导环保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善于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地去探索。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指导,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是全国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环保工作者要按照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共识: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来追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作为行动指南来践行的总体要求,继承30年来探索实践的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把握正确的探索方向,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

  第一,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继续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首先要求我们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其核心就是要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历史性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环境保护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是全面调整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要指南。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积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历史性转变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困扰环保事业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历史性转变的体制机制。

  第二,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制定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既不可能为了保护环境而减缓发展甚至停止发展,但发展必须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步推进,也绝不允许宽容污染,保护环境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必须与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相适应。把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环境安全、生态文明”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指导思想,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区域发展、产业振兴等重大战略规划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环境问题,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宏观战略体系。

  第三,正确处理预防和控制的关系,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把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构筑有效防范环境污染和资源环境损耗的重要防线。我们必须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和服务等各个领域,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和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创新生产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对传统产业实行生态化技术改造,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

  第四,正确处理成本和效果的关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环保新道路,要求从根本上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平衡与和谐。我们不能坐等大自然自行修复人类造成的伤害,而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自然规律,实施高效的环境治理,科学地修复和改善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投入资金少、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在有效防范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治理成果,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大的实际出发,积极研发高效实用、丰富多样的环保治理技术。

  第五,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完善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与完备的环保基础设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道,共同构成改善环境质量的三大支柱。因此,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走势,适时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保护先进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航标。

  第六,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政府是主导,群众参与是重要的社会力量。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大部门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环保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管理机构向基层延伸,强化地方环保部门基础能力,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团结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形成环保工作合力。

  周部长总结,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指导,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建立健全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水网)

编辑:吕春香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