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湖泊保护治理的成功之路

时间:2007-10-14 08:27

来源:国家环保总局

评论(

  环境保护是社会的基本职能,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是洱海治理保护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础。这是一种情感,更是一份责任,大理人对洱海那种深切关注的感情,那份坚忍不拔的责任,一直是我们采访中想一探究竟的问题。面对洱海曾经的两次蓝藻暴发,大理各族人民群众在一种强烈的自省意识中,展开了一场“洱海保卫战”。人与自然从失衡再到新的和谐,传统环境伦理观的内在精神与正在兴起的生态文化有着惊人的吻合。一种天、地、人共存、共生、共荣的新型伦理关系,正在洱海流域广大农村出现。

  苍山十八溪之一的白鹤溪经过综合整治后,如今入湖河道溪流清灵,绿草如茵。

  保护洱海就是保护大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

  一个地处西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大理白族自治州,“风花雪月”赋予了这片土地浪漫而诗意的性格,大自然赐予了这里天地合一,遥相呼应,美若画卷的银苍玉洱。因有苍山洱海,这里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独具特色、韵意深厚的民族文化;因有苍山洱海,大理蜚声四海、闻名天下;因有苍山洱海,这块土地充满勃勃生机,魅力无限……然而,“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的洱海,曾一度遭受蓝藻侵袭,“母亲湖”的病变,敲响警钟,唤起了大理各族儿女深深的忧虑和思考。一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母亲湖”的全民行动开始展开。

  2007年夏季,我国几大城市近郊湖泊污染相继告急。就在7月紧急召开的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上,大理州代州长何金平,作为惟一一位来自地州一级的领导,代表大理州在会上交流洱海保护经验。太湖、巢湖、滇池今年相继暴发蓝藻,而同样地处城市近郊,同样一度遭受蓝藻侵袭,大理,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仅用了3年时间,就使2003年一度局部下降到Ⅳ类标准的洱海水质,恢复到总体达到和保持Ⅲ类,部分时间达到Ⅱ类水的标准。洱海保护治理的经验在全国、全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国家环保总局调研组对大理洱海进行调研后认为,洱海保护治理成功的例子,为我国湖泊保护治理提供了经验,树立了一面旗帜。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工作思路明确提出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摆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对大理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洱海保护被放在了首要位置。“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把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列为环境治理行动的重点,洱海治理保护正向全面纵深推进。

  大理在全国湖泊保护治理中,率先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并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独具特色的路子。

  “九湖办”全力推广洱海治理经验。

  洱海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

  洱海治理为我国湖泊的保护治理树立起了一面旗帜。

  洱海,孕育大理四千年古老文化,大理各族人民的“母亲湖”。

  “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掩蓝”,这是明代著名文人杨升庵眼中的洱海。“这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最完美、最动人心魄的视觉感受,在漫天金色的夕晖中,我被震撼了。”这是洱海给作家苏童带来的心灵之颤。

  从古至今,洱海是多少文人墨客心灵栖息的故乡。

  从古至今,洱海常清,又是多少大理人对“母亲湖”的深深祝愿。探寻大理“治湖”、“护湖”之谜,《云南日报》采访组走进洱海之滨。在睡莲含羞、香蒲婀娜、白鹭翩飞的湖滨带,我们感受着洱海“人造睫毛”的绝伦之美;在一碧万顷清风徐徐的湖面上,我们体会着再次清澈起来的洱海,玉海清波,银船淡影,鱼蟹悠游的诗意。走进水碧山青的洱海流域,走进沿湖大理市、源头洱源县的村村寨寨,我们一次次被大理广大干部群众对“母亲湖”的一往深情所感动。

  大爱无边。

  保护洱海,大理正在用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毅力与决心,举全州之力呵护洱海一泓澄碧。

  真爱无痕。

  洱海流域80多万人民群众,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着他们共同的母亲湖。

  洱源县右所镇清水潭自然村,西湖小学环保小卫士张鹏凯在环保课的作文中这样写道:“西湖(指洱海的水源地之一)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树木被破坏,水面被污染,因为实施了环保制度,村民们积极配合,西湖恢复了昔日风采,树叶回复了本该属于她的绿色,保护西湖,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

  这是一所风景中的小学,走出校门便是盛开着荷花的西湖。西湖小学有着浓浓的环保氛围,校门口贴着“保护西湖从娃娃抓起”的标语,一进大门黑板报上写着“同学们,回家后不要忘记提醒家长,不要向西湖及罗时江倒垃圾、污水;不要使用含磷洗衣粉肥皂……”。

  “西湖有7岛6村,我们的娃娃有30%每天要撑着船来上学,树立环保意识从娃娃做起,对西湖保护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西湖小学的校长赵治军对我们说。

  顺着湖边的小路,我们在赵校长的带领下,找到了小鹏凯。小鹏凯家的院子,打开大门就是西湖,他的奶奶张诚信告诉我们,自己年轻的时候西湖很美,后来村里人烧了粪草就往湖里丢,再加上家家网箱养鱼喂饲料,西湖变了样。有一段时间,湖水开始发臭,村里人不再敢喝西湖的水,而是花1块多钱买外面的桶装水喝,后来政府取缔了网箱养鱼,种起了柳树,又叫娃娃们回家来说不要向湖里丢东西。“现在保护西湖大人有娃娃们管着呢,西湖的水比以前好多了。”张奶奶笑着对我们说。正如小鹏凯作文里所说的,西湖水曾经一度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洱源县把西湖治理纳入洱海的治理保护规划中,全面启动退塘还湖,取缔了1400.5亩鱼塘、投资140万元在西湖沿岸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建设生态码头……在沿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下,如今,一度已经变成一塘臭水的西湖,成为了大理著名的景点,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慕名来到这里欣赏“岛在湖中,村在岛上”的迷人风光。

  “为保护母亲湖(洱海),你准备怎样做?和同学一起制定一个计划,马上行动吧!”在西湖小学我们看到了一本名为《环境保护》的地方教材,教材在“保护母亲湖”这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习题。2004年,大理州在全国首家编写《环境保护》地方教材,教材通过大理州环保局、洱海管理局、苍山保护局审阅,结合大理州的实际,向学生介绍大理的山川风貌、风景名胜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环保从我做起,环保从小抓起”为目的,大理在全州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开设环境保护课。“环保进课堂,小手牵大手”是大理树立全民环保意识的创新之举,几年来,已经累计有30多万中小学生,受到了环保知识的课堂教育,通过对孩子的环保教育,环保理念间接扩散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并进而影响到了整个社会。

  在大理采访,我们一直被当地人民群众对洱海治理的理解、积极的支持与热情的参与所深深打动。

  在洱源县的海西海库区,我们走进了牛街乡一个叫白塔村的普通村庄。海西海是洱海的源头之一。海西海的白塔、龙门村在库区山上一度建造了87座石灰窑,石灰窑产生的悬浮物成为了海西海主要的污染源之一。2004年1月30日,洱源县对海西海石灰窑进行了取缔。为当地群众培育替代产业,县里每口石灰窑补偿农户5000元,并提供小额信贷,扶持当地群众养殖奶牛。昔日烟雾缭绕、花木枯萎的村庄,如今变成了依山傍水的奶牛村。在白塔村,我们走进了李明圭家的农家小院,家里的石灰窑取缔后,李明圭一家人养了一头奶牛和一头小牛,家里还有一辆拖拉机搞运输。我们问李明圭,石灰窑取缔想不想得通?他说烧石灰窑的时候一年有3万元的收入,虽然烧石灰窑赚钱要比养牛容易得多,但是为了洱海保护要顾全大局。“顾全大局”这是记者在洱海流域人民群众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人,决定着湖水的命运。洱海是幸运的。在洱海流域采访,我们时时感受着当地群众对洱海一种无以言说的爱,为了守护自己的母亲河,上至老妪,下至稚童,他们把对洱海的呵护,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觉的行为。大理州环保局局长许映苏刚刚上任环保局长时,就收到她女儿所在的小学给她写信,表达对洱海的感情,她这样描述老百姓的环保意识“大理的老百姓监督得厉害,他们会从团山顺洱海一路走,哪条河有垃圾、哪条河最脏,做不好就要被媒体曝光,这让我们既欣慰,又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傍水而居的人们,他们的胸襟,也决定着一面湖水的命运。洱海保护治理,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两取消”、“三退三还”、“半年全湖封湖禁渔”运动。“两取消”,大理一举取消机动渔船动力设施2574台,网箱养鱼设施11184箱,涉及群众2966户。“三退三还”,大理对历年侵占洱海1974米(海防高程)以下,总面积12334.98亩滩地实施退田还林、退塘还湖、退房还湿地。半年全湖封湖,大理对洱海全湖半年禁渔,对洱海水生生物核心保护区实行全年封禁,每年封湖时节,环湖建立的10个渔港,4000多艘渔船静静驶进渔港归港管理。这些举措,直接涉及湖内4000多张捕捞船,2.5万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洱海环湖有11个乡镇48个村民委员会,21万群众的生产生活与洱海息息相关,然而为了共同的母亲湖,洱海流域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放弃了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生计方式。洱海流域的人民群众,给予了洱海治理最有力的支持,使得洱海治理,真正成为了一场“人民战争”。

  数千年来,大理人依湖而居,是洱海孕育了大理四千年的文化,是洱海造就了银苍玉洱这片人间天堂,令大理闻名世界。洱海是大理的“母亲湖”、生命线,守住洱海,大理人便守住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根。那些生长在洱海边的人们,对自己的“母亲湖”爱得深沉。

  大理人对洱海的这种爱,来自于曾经“失去”的痛苦。1996年、2003年洱海两次蓝藻暴发,在大理引起了巨大的震荡。“湖水一夜之间变得像油漆,还散发着腥臭,自来水也有难闻的味道,我们觉得像世界末日到来一样,很恐怖。”在大理镇洱海岸边的小邑庄,村民组长杨启云这样告诉记者。两次蓝藻暴发给大理人敲响了警钟。蓝藻疯长,大理、洱源城市饮用水受到威胁,洱海已经不堪重负!“母亲湖也会生病”,洱海向人类发出的警告,给了大理人一个沉痛的教训,同时也引起了大理人对“母亲湖”前所未有的关注。

  大理人对洱海的这种爱,来自于全社会对洱海保护的高度共识。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使治理洱海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省政府在大理召开现场办公会,会上提出把大理建设成滇西中心城市,首先就要坚持洱海保护。洱海保护是大理建设滇西中心城市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洱海就没有大理,洱海保护不好,建设滇西中心城市就无从谈起,一切城市的建设和开发都必须服从洱海的保护,凡是不利于洱海保护的要一律停止。保护洱海,大理州委、州政府始终树牢保护治理好洱海是全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要求的观念。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也积极行动起来,为洱海保护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洱海之事无小事”,这一理念,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自上而下的推动力,使保护洱海迅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共同责任和共同的奋斗目标。

  在洱海流域采访,田间地头、滩涂湿地随处可见环保标语,这些充满人性化色彩的环保标语是洱海别样的风景。环保进课堂是大理树立环保全民意识的举措之一,早在2001年,大理州政府就组织沿湖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到滇池进行考察,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关注并参与洱海保护行动。2003年,大理掀起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洱海、清除垃圾”的爱国卫生运动,两次规模空前的运动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10万人次群众,2000多辆垃圾清运车出动,清除沿湖及河道垃圾达8000多吨。环保意识从孩子教育起,环保从每一个人身边做起,随着一系列轰轰烈烈的群众性运动,热爱洱海、关心洱海,在大理逐步深入人心。

  大理人对洱海保护的理解还来自于,洱海保护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到重要位置。倾听沿湖渔民的呼声,洱海管理局每年要召开两次以专业渔业社为主的沿湖渔民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努力为沿湖干部群众解决困难、办实事。1998年到2002年,洱海管理局投入资金184.5万元,向洱海投放鱼苗鱼种3717万尾,优化洱海鱼类种群结构,增大水产品产量,洱海湖内的渔产量以4.1%的速度增长,湖区群众年增加捕捞收入245.4万元,人均增收123元。针对“双取消”后沿湖5个专业渔业社5171名渔民存在的实际困难,2001年开始,大理对专业渔业社的渔民发放每人每月25元的封湖禁渔期生活补助,并引导他们从事其它产业。真心实意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帮助群众,洱海治理保护,改变了与沿湖群众的对立关系,取得了人民群众最大的支持与信任。

  洱海,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用他们最真挚纯朴的爱,守护着她的清澈,呵护着她的纯洁。

  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明确责任主体,是洱海治理保护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洱海保护,政府是责任主体,大理州在洱海治理保护中,加强法制和政府责任制度建设,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使洱海保护目标层层分解,责任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大大增强了政府部门的“绿色控制”能力和环境保护执行力。各级干部讲政治、顾大局,真正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形成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环保的政府责任制度体系和良好的工作格局。

这是一份洱海保护的“军令状”。

  在大理镇才村村委会,记者翻阅到了《大理镇洱海综合治理保护目标责任书2003-2006》,在这份责任书上,时任大理镇党委书记段直霞、镇长黑尚锋与才村总支书记施润清、村民委员会主任施凤泽,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责任书明确规定了大理镇各部门、各个村委会2003年至2006年的环保目标责任,责任单位必须每年1月制定年度实施意见,每年12月上报责任书执行情况,签订责任书的所有责任人,实行风险抵押,根据情况抵押金额正职为1500元、1200元,副职为1200元、1000元。

  才村是洱海边的一个村庄,这里是大理古城到洱海观光的旅游必经之路,是大理旅游的窗口,每天有数以千计的游客从才村码头登船游览洱海。保护洱海才村责任重、压力大。

  我们走进清晨的才村,每天午后最热闹的游客流还没有到来,才村码头沉浸在水天一色的美景之中。在村口我们巧遇到了刚刚买菜回来的“村民”美国人BARRY,BARRY家的小院就在洱海边,他告诉记者,一年前他带着妻儿来到这里,洱海碧蓝宽阔的水面,让他和家人再也不想离开。就在BARRY家旁边,一户台湾人开的酒吧“香草花园”还没有开始营业,施润清告诉我们,才村有好几户这样的“外来村民”,有的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几年。

  濒海临风,桨声欸乃,才村水乡之美,引来了人们不远千万里从世界各个角落来到这里寻找心中的家园,然而几年前的才村,却和现在有着天壤之别。

  才村的村边有一条清澈灵动的小河,“记者同志,来看看我们的中和溪。”施润清把我们领到河边。中和溪是苍山十八溪之一,从苍山脚下,她流过大理人口最密集的三月街、古城,流经6个村庄,到才村入海依旧清澈见底。“你们能想象吗,就在四五年前,这条河两边到处都是垃圾,城里人来了都不愿往村里走。”从今天清丽脱俗的才村,我们确实很难想象这里的当年。

  “2003年开始,镇里跟我们签了责任书,我们又签到村社(村民小组),村里的干部们都感到了压力和责任。”按照和镇里签的责任书,才村村委会将责任重新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个村民小组,签订责任书的基层村组干部们,把保护洱海落实到了一项项细微的工作中。整治乱扔垃圾,他们一户户地发放宣传材料,一户户动员,有的村民不理解说“老祖宗就是这样扔的,你们管得着吗?”他们耐心说服。在“两取消”、“三退三还”中,取消村里遍布沿岸的鱼塘、网箱,有的村民十分抵制,村组干部们一遍遍登门说服,深夜一两点还在农户家做工作。以前才村几乎家家养鱼,户户以渔业为生,“三退三还”后,村里引导村民搞起了旅游,以前捕鱼的鱼鹰封湖后不让养了,他们转而开发出鱼鹰表演,今天鱼鹰表演成了才村码头最吸引游客的旅游项目。才村是大理市环保局建设的生态示范村,今天的才村,村西是长达1公里的绿化带,村旁的中和溪两旁垂柳依依,才村码头重建工程完成后,退塘还湖后的湖滨带,挺水植物、乔草错落有致。才村成了洱海沿岸最迷人的码头。

  才村的变化只是洱海保护的一个小小缩影。

  大理在洱海保护中认识到,各级领导是否超前谋划、精心组织,是否把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是洱海保护治理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从2003年开始,大理州委、州政府开始层层建立重奖重罚的目标责任制。目标责任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大理州与云南省政府签订《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目标责任书》的基础上,市、县和州里签,乡镇和市、县签,村委会和乡镇签,村民小组和村委会签。目标责任制实行层层风险金抵押和一票否决制,明确指出凡经考核,没有完成保护治理目标任务的,一罚票子,二摘帽子。目标责任制,使洱海治理真正落到了实处。在才村与大理镇签订的《责任书》中,我们看到,每一个村委会、每一个部门的目标责任,被具体落实到了一条条湖滨带、一片片滩地、一段段河道、甚至一个个垃圾池上。“目标责任制,洱海保护由以前只是州委、州政府、环保部门的事,变成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责任,乡镇、村委会、自然村,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了环保的主体,最基层的力量发动起来了。”大理州环保局局长许映苏这样阐述目标责任制的好处。3年来在洱海治理保护中,各级领导干部把压力变成了动力和合力,各责任单位思想高度统一,真正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目标责任制,在大理形成了保护洱海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真抓严管,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环保的格局。2007年,大理州又开始签订第二轮目标责任书,在大理第一轮2003-2006年的目标责任中,没有一个单位、一个领导因为完不成目标受到处罚,而在大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完成的目标责任后面,是洱海3年治污创造的奇迹。

  目标责任制是大理洱海保护的创新之举。大理州在洱海保护中按照科学发展观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体制与机制为洱海保护见成效、出实效提供了保障。

  记者手上有三份分别于1989年、1998年、2004年印制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大理充分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及时修订《洱海管理条例》,《条例》也见证了大理保护洱海的心路历程。1989年3月1日,大理开始颁布施行《洱海管理条例》,此后的10年中,《条例》对洱海的保护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条例》的一些条款已不能完全适应洱海保护管理的要求。1997年蓝藻暴发后,大理高度重视洱海治理,成立了《洱海管理条例》修改领导班子,严格按立法程序,广泛征求意见,邀请专家进行论证。1998年修订后的《条例》修改了原有《条例》“保护与开发并重,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提出“保护第一、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指导方针,并预见性地跳出洱海管洱海,将洱海流域区纳入保护范围,增设了防洪水位、保持高水位运行,划定了湖滨带、绿化带等。长期以来,洱海夏秋蓄水质差的洪水,冬春放清水发电,低水位运行加速了水质恶化,经过反复科学论证,2004年,大理再次依法重新修订《条例》,将洱海正常来水年的最低生态运行水位从原来的1971米提高到1972.61米,将洱海水从原有云南省电网枯季调峰的功能,改变为环保为主,确保洱海生态用水,并把洱海水资源调度权交给大理州。这一规定从源头上为洱海治理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调度运行方式。以前洱海水的调度权在电力部门,保证西洱河四级电站枯季正常发电,冬春放水发电是多年的“习惯”。调度权交到州里后,确保洱海的正常水位,大理各相关部门十几天、一个月就要碰头开一次会,洱海水“放还是不放”,要由分管的副州长“一支笔”批,做到了科学调度水位,实现了水位调度与环保、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前电力部门对“放水权”被收走有意见,去年大理气候干旱,去冬今春洱海一滴水也没有放,电力部门看到水一少洱海水就浑了,也表示理解,认为应该共同保持洱海的水位。为保洱海一泓澄碧,大理州人民政府还先后颁布实施了洱海水污染防治、水政、渔政、航务、流域村镇及入湖河道垃圾处置、滩地管理等实施办法,发布了加强洱海径流区内农药、化肥使用管理通告,以及流域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不可自然降解塑料袋的“禁磷”、“禁白”令等,一条条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大理依法治海、管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体制创新还体现在理顺管理体制上。高度重视洱海管理,大理成立了由州长任组长,分管副州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大理市、洱源县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领导小组”,在大理州环保局下设办公室,作为洱海保护的常设办事机构,实行洱海保护治理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综合协调、上下联动、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洱海治理,经贸委负责流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建设部门负责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国土负责国土整治、水土保持、农业负责治理面源污染、工商负责禁磷、禁白……各部门各司其职,大理州全州上下,形成了环保统一监管,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局面。针对洱海多年来一直分属大理、洱源两市县,体制不顺,管理协调任务重,大理将原来隶属于洱源县的江尾、双廊两个乡镇划归大理市,并把州洱海管理局调整为大理市属市管,整个洱海由大理市统一负责管理,理顺了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有利于统一管理、综合执法,也更加明确了责权,管理洱海我们有责有权。”洱海保护管理局副局长董建国对记者说。

  洱海保护,大理探索出了一套湖泊治理保护的长效机制。省环保局局长王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洱海的体制、机制创新,真正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

  尊重自然规律,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是洱海治理保护能否成功的重要支撑。在洱海治理保护中,大理州尊重自然规律,应用先进科技,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加强对湖泊富营养化消除机理、湖体氮、磷污染控制、蓝藻生长和暴发规律、水体自然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引进。以一种不怕失败的包容与开放的心态,洱海成为了向全球高原湖泊治理专家开放的“试验室”,切实提高了治理的质量和水平,一个地处欠发达地区的高原湖泊,因此具有了“国际化”背景。

  8月27日,“中国洱海富营养化控制与管理国际研讨会”在大理召开。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日本福岛大学、日本日水空公司、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研究机构、高等学府的水环境问题专家齐聚洱海之滨,他们的主题之一,是研究洱海水环境污染控制战略方案。

  日本福岛大学水环境专家稻森莜平在大会发言中这样说道“从小我想象中的中国就是像洱海这样的水墨山水画。”稻森莜平对洱海很有感情,他已经到过大理多次,在洱海治理保护中,他是大理洱海湖泊研究中心的外方名誉主任。

  “洱海保护的国际化背景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刘鸿亮,中国环境科学院院士,他是洱海国际化的引路人。早在洱海治理规划初期,他就把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世界湖泊环境委员会的专家领到大理,为洱海规划提供具有世界背景的专业化指导。而在洱海保护中,召开研讨会倾听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建议,是洱海“汇天下治湖经验为我所用”的一种方式。

  “科技治湖,大理用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引国内外专家参与洱海治理保护,这使得一个欠发达地区的高原内陆湖有了令其它湖泊羡慕的国际化背景。”云南省环保局局长王建华对记者说。

  “我们不怕失败,专家们的治理方案不成功,我们会鼓励他们接着再试。”大理州环保局局长许映苏告诉记者,洱海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找到了最适合洱海的科技治湖方案。

  洱海治理,积极引进和运用国内外最新的水污染治理科技成果,并得到了国内外高科技人才的支持和帮助。加大科技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洱海治理先后建成了“数字洱海”信息管理系统、组建了“洱海湖泊研究中心”。进行科学规划,2003年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承担的《洱海流域保护治理规划(2003-2020)》通过评审。《规划》为洱海的科学防治起到了关键作用,提出了洱海治理的“6大工程”,几年来投资10多亿元全力实施6大工程,科学之光照亮了洱海清澈的湖水。

  湖水如璧,洱海海东下河湾,清晨的雾霭还没有散去,海菜花尤如少女颈上的项链一夜绽放,野鸭在睡莲中悠游,白鹭在芦苇和茭草中徘徊,岸边,大片的金丝垂柳、小叶榕翠色欲滴。“这里是洱海的眼睫毛”,郭强,大理市环保局局长,在这片曾经鱼塘密布,今天美景怡人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湖滨带旁,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湖滨带是洱海湖泊水陆生态交错的过渡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显著的环境功能,对于湖泊生态环境异常重要。从2004年开始,大理投资1亿多元实施湖滨生态恢复工程,先后建成一期西区10公里、二期西区38公里、沙坪湾、西区48公里、东区机场路9.7公里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湖滨带建设在湖滨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系统,随着湖滨沉水植物带、挺水植物带、灌木湿生带和乔木带的建立,洱海沿湖的生态面貌正在逐步改善,生态系统开始走向良性循环,洱海富营养化状况得到了遏制,水质开始好转。我们采访时恰逢洱海环湖自行车赛举行,车手们在如诗如画的洱海边尽情飞驰,“三退三还”后曾经“满目疮痍”的湖滨,今天成为了洱海最美的风景。

  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是“6大工程”之一。实施污水处理和截污工程,大理投资兴建了大理至下关截污干管工程、洱河南路综合管网工程、古城污水收集管网一期工程、北区污水管网、东城区综合管网二期工程等一批截污工程,截污管网在洱海周围筑起了一道道治污“防火墙”,呵护着洱海的清澈。

  实施主要入湖河道和村镇垃圾、污水治理工程。洱海环湖各个乡镇的镇长都有一个职务叫做“河长”,洱海治理建立起河(段)长负责制管理模式,明确环湖各镇镇长为行政范围内入湖河道管理的河长。洱海治理,沿湖聘请了河道管理员、滩地管理员、环保协管员近350名,900多名农村垃圾收集员。将主要入湖河流作为治理重点,几年来,洱海治理实施了登龙河、波罗江及苍山十八溪环境综合整治,建成沿湖村落污水处理系统10个,农村公厕55座,生态旱厕500座,乡镇垃圾中转站10座。在大理银桥镇,我们走进了一座街巷干净、沟渠清澈的村庄--新邑村,新邑村在洱海流域首家探索出“农户交费、政府补助、市场化运作”的垃圾清运模式,由政府每人每年补助3元,农户每人每年交3元共同承担垃圾清运费。这种运作模式使农村垃圾收集清运有了群众监督,大大增强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完善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工作,洱海流域农村延续几千年垃圾随手扔的习惯,在短短几年中完成了垃圾进村口的垃圾池、垃圾进家门口的垃圾筐的历史性转变。

  实施流域面山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几年来洱海流域实施退耕还林16.2万亩,实施标准化小流域治理15条,共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9.81平方公里。实施洱海环境管理工程,洱海流域全面取缔湖内挖沙船、机动船、渡口船,对102艘小旅游船减量重组,仅保留了52艘从事营运。管理工程还取缔了流域内采砂、洗砂、取石企业588户,规范管理52户。

  “6大工程”重拳出击,使洱海一度被破坏的湖滨生态、流域生态得到了恢复,流域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得到了控制。洱海正在回复着她曾经的纯净。2004年至2006年洱海连续三年从原来的全湖水质局部下降到Ⅳ类恢复到总体达到并保持Ⅲ类,2004年有一个月、2005年有三个月、2006年有两个月的水质总体达到Ⅱ类。今年上半年,洱海水质总体保持Ⅲ类水,其中1、4、6月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对洱海治理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洱海治理,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尊重自然规律的发展道路。”

  正是秉承这样的科学精神,今天洱海所取得的治理成绩丝毫没有让那些还复她清澈的人们感到轻松。虽然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加之洱海湖体多年的污染物积累,富营养化程度仍然较高,洱海治理的形势依然严峻。记者在大理翻阅到的若干资料中,凡是关于洱海保护的总结性材料,最后一部分内容都在强调“洱海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

  保护母亲湖,是一项长期任务,大理仍然不敢有一丝懈怠。

编辑:肖琼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