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案例】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

时间:2025-05-07 17:49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为促进行业交流进步,便于行业同侪互学互促,推动中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E20环境产业圈层特推出《水务行业优秀案例汇编》,汇集了近150例案例,涉及村镇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工业园区废水治理、水环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网再生水回用、污泥处理处置等领域。

项目名称: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

推荐单位: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投资、建设、运营 

项目所在地:四川省内江市

项目概况

2018年10月,内江市政府与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联合体单位签约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以下简称“水环境PPP项目”)。水环境PPP项目总投资约62.82亿元(不含建设期利息)。

水环境PPP项目包含26个子项目,129个分项目,工程内容涵盖沱江岸线及其流域11条黑臭水体的治理,4座市政公园、2座再生水厂、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座工业污水处理厂、1个海绵城市项目、9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站)、492公里污水收集管网以及约80个行政村的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遍及内江全域8个行政区划,囊括市政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村户级污水处理设施、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市政公园、道路桥梁、污水管网等各类型水环境综合治理内容,服务面积5385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是项目规模较大、覆盖面积较广、业态较为复杂,是长江一级支流中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效益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之一。

近年来,内江先后获得“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国典型区域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全国第一、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四川省生态环境试点城市”等称号,入选“四川省2023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示范意义

四川省内江市位于长江重要一级支流沱江下游中段,素有“成渝之心”之称,是沱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2016年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无一达标,而作为沱江流域唯一以沱江为饮用水源的城市,内江市民深受水污染困扰。

作为国家发改委首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项目之一,国家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项目之一,四川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之一,该项目的实施是沱江流域水环境恢复的重要举措,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任务,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战役,关乎长江上游沱江的综合治理成效,亦是内江市绿色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的关键,是对产、城、人、水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

项目亮点介绍

(1)实施效果

1、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内江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共计识别出11条,其中重度黑臭4条,轻度黑臭7条。水环境PPP项目自2018年开工以来,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工程措施,于2019年实现建成区11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2020年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

2、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面提升。通过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提标提升污水处理厂规模及出水水质标准,通过排水管网建设、排查、修复和改造,消除污水收集处理空白区,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厂进厂BOD浓度和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项目共计新建492公里污水收集管网,新增污水处理能力共计11.65万m³/天,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0%以上。

3、沱江内江段水质全面改善。随着水环境PPP项目的实施,治理效果逐渐呈现。2022年内江市12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首次全面达标,沱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由Ⅲ类提升至Ⅱ类,全市12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同比上升25%,水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2023年至2024年,12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继续保持100%。

4、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结合黑臭水体治理和沱江岸线综合整治工程,综合提升沱江生态岸线长度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市区沱江生态岸线率由9.49%,提升至2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68㎡/cap,提升至12.10㎡/cap。

(2)社会效益

内江水环境PPP项目自开工以来倍受社会各界关注,截至2024年底,项目已获得《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采访报道180余次;接受各级政府调研超过400次,其中,部级及以上领导调研5次,厅级及以上领导调研110余次,各项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市民的一致认可。

(3)生态效益

在水环境PPP项目一套全流域治理“组合拳”下,内江沱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17年的6.2%升至2022年的100%,一跃成为四川省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最明显的主要河流。2023年至2024年内江继续维持12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沱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5个小流域成功消除V类水质。

同时,结合水环境PPP项目实施的各类工程措施,通过沱江干流流域(内江段)河道水文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在项目工程实施后,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CODcr、NH3-N和TP分别下降19%、34%、26%,河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CODcr、NH3-N和TP分别下降了22%、36%、32%。另外,分项拆解各类污染源工程前后削减量,通过水环境PPP项目的工程措施,城镇生活污水污染削减约60%,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削减15%-41%,河道底泥释放污染削减约90%。

项目技术工艺/装备简介

(1)技术工艺/装备名称

1.乡镇污水处理工艺

内江水环境PPP项目包含92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总规模3.4万m³/天。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针对设计进出水水质要求,在充分满足“近远结合、工艺先进、切实合理、出水达标、选型正确、性价比高”的要求下,采用了以下工艺流程(处理规模500m³/天以下):

生物处理工艺:AO接触氧化。

深度处理:石英砂过滤。

污泥脱水:移动式污泥脱水车。

消毒:紫外线消毒。

2.再生水厂处理工艺

内江水环境PPP项目包含2座再生水厂,总处理规模2万m³/天,其中谢家河再生水厂处理规模1万m³/天,邓家坝再生水厂处理规模1万m³/天。处理工艺如下:

主要工艺:五段巴顿甫工艺,该工艺在四川省地埋式再生水厂建设中也是首次使用,具有运维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抗水质水量冲击能力强等特点。

深度处理:“高效沉淀池+深床反硝化滤池”的两级深度处理工艺。

消毒:紫外线消毒工艺+次氯酸钠组合工艺。

(2)工艺/装备原理

1.乡镇污水处理工艺

预处理采用粗格栅和细格栅对来水中的杂物进行去除,考虑到乡镇污水具有水质、水量变化大的特点,因此设置调节事故池对污水进行调节,以便后期处理效果的稳定。

污水经过预处理后通过水泵提升至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A/O工艺),其具有良好的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较好的脱氮功能、较好的耐冲击负荷能力、且在一体化设备中投加填料,增加微生物量,实现更好的处理效果。且采用集中控制、自动化运行,易于管理维修,提高系统可靠性、稳定性。

生化处理后,污水经过中间提升泵池将污水提升至砂滤罐,对污水进行过滤处理,进一步降低出水中SS,更好的保证出水水质。

污水经深度处理后,水质已经得到改善,但处理水中仍含有大量的致病细菌和寄生虫卵。根据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要求,污水处理厂出水必须进行消毒处理。消毒采用紫外消毒方式,其具有消毒效果好,对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具有广谱性、无消毒副产物、占地面积小、基建费用省等优势,保证出水满足要求。

考虑到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若都设置污泥处理及运输设施,既不经济也不便于运行管理。确定乡镇污水站剩余污泥经移动式污泥车脱水至含水率为80%后外运集中处置。

厂(站)考虑无人值守,每个区县设置分控中心,对厂(站)实现远程监管,能够有效的降低运维成本。

2.再生水厂处理工艺

  五段巴顿甫的工艺原理是创造了聚磷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各自适宜生长的环境,提高了活性污泥中聚磷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比例和活性,实现高效除磷脱氮。五段巴顿甫是比较成熟的活性污泥法工艺,是对A2/O工艺的发展和改良,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高效沉淀池由机械混合池、机械反应池、斜管沉淀池组成,集混合、反应、沉淀功能于一体,具有去除COD、SS、磷等作用。

深床反硝化滤池利用固定生物膜法的原理,采用特殊规格及形状的石英砂作为反硝化生物的挂膜介质,可同时有效去除硝态氮和滤悬浮物(SS)。

(3)工艺/装备特点

1..乡镇污水处理工艺

总体布局充分体现远近期结合,总体布局合理。

工艺可靠,建设调节池以充分适应水量、水质变化。

因污水处理场站规模较小,设计上采取了集约化设计理念,工艺流程简洁,如格栅、调节池事故池合建,生化处理与混凝沉淀集成与一体化设备、紫外消毒渠与巴氏计量槽合建,节约总图占地,便于管理。

各单元选用的都是成熟的工艺,方便运行管理。

各项参数的选择切合实际、科学合理,设备选型正确、性价比高。

2.再生水厂处理工艺

技术成熟,处理效果稳定,保证出水水质达到规定的排放要求及再生水使用要求。

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低,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

运行管理方便,运转灵活,并可根据不同的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要求调整运行方式和工艺参数,最大限度的发挥处理装置和处理构筑物的处理能力。

该工艺技术及设备先进、可靠、成熟。

便于实现工艺过程的合理自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工费用。

(4)工艺/装备流程图

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工艺流程图

 图片37.png

再生水厂工艺流程图

 图片38.png

(5)项目部分案列照片


编辑:黄延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