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所在的行业而言,追寻价值的本源,本质上就是探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源。这一根源,恰似竹子的根与本。而每个企业的‘根’与‘本’都有其独特之处,也都有其立足的根本,而在这根本之上,我们应如竹子扎根一般,坚持长期主义,如此才能厚积薄发。”
3月27日,在2025(第二十三届)水业战略论坛上,中国水环境集团总裁助理兼工程技术中心执行主任庞洪涛,以“绿色低碳技术驱动水务价值重构”为题,结合集团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与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在绿色低碳的时代浪潮中,如何通过前沿技术创新,全方位提升水务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就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战略方向提出了独到见解与前瞻性思考。
庞洪涛
从2004至2014年的BOT时代,到2014至2024年的PPP时代,庞洪涛曾以“两个十年”对行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概括。如今,行业发展的目光已更加聚焦于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践推进,尤其是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整个社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为行业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
未来十年的两大机遇
中国水环境集团在发展的历程中,结合城市水系治理特点,将污水厂从地上转变为地下,将集中转变为分布,实现了更高效的土地利用、环境友好以及资源能源回用。此外,结合整个城市黑臭河道的治理,又扩展了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的集成体系,进而打造整个城市的水资源中心、绿色能源中心和地上地下空间高效利用中心,转型成为新型绿色基础设施。
2014至2019年,中国水环境集团完成了全国近40%的下沉厂项目;2019年,发表首部下沉厂标准;2020年,牵头完成水专项唯一下沉厂课题。据初步统计,2021-2023年全国新增污水厂规模里约20%是下沉式再生水厂。
站在现在看未来,庞洪涛认为未来十年将有两件事值得关注:
一是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建一百座绿色低碳标杆厂,在去年评选了第一批45座水厂,是从全国4800座污水厂中优中选优代表绿色低碳水平,今年第二批还在评选过程中;
二是“美丽河湖”建设。近年来,我国已积极推进美丽河湖的案例评选工作,并明确提出了宏伟目标:2027年,全国地表水水质达90%,美丽河湖建成率达40%;而到2035年,“人水和谐”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绿色质变”的四大实践
庞洪涛表示,围绕下沉式水厂的建设与运营,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比如在厂内提升方面,如何让工艺高效、环境友好、智能低碳?在厂外厂网河一体联动方面,如何实现分布式布局和再生水补给型河道的打造与生态修复?
庞洪涛结合中国水环境集团的四个具体实践案例,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与创新实践。
1、城市更新:北京碧水
北京碧水项目始建于2002年,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快速发展以及环保标准不断提升,水厂原有的处理规模和处理标准逐渐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求。因此在2015年进行了原地不停产的下沉改造,开创了国内“原地不停产改扩建下沉”模式的先河,成为行业典范。
项目改造期间周边已被居民区包围,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标准:项目不仅需严格遵循当时北京市实施的京标B标准,还面临集约用地、环境友好的目标和挑战。为此,中国水环境集团匠心独运,于地下空间巧妙部署了高效集成工艺,并在地下打造了科普馆,地面则构建起生态景观公园,成功塑造了“地下水厂+地上公园”的生态综合体典范。
目前,北京碧水项目处理规模为18万吨/天,承担了北京通州主城区84%的污水处理任务,其再生水不仅100%实现回用,同时也实现了多元化利用,包括给工业用水、市政杂用、景观娱乐、生态补水。此外,该水厂通过科学规划,释放土地220亩,地上与地下空间均得到了最大化利用。目前紧邻水厂正在建设一座绿色能源站,可为周边50多万平方米商业提供供暖和制冷服务,进一步推动了绿色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北京碧水项目入选了生态环境部于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8发布的《2023中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2024年入选了全国第一批绿色低碳标杆厂。
2、绿色低碳升级:贵阳七彩湖
以前它是臭水塘,因污水排入呈现“七彩斑斓”的颜色而被当地居民戏称为“七彩湖”。经过中国水环境集团系统治理之后,它如今成为一个真正的“七彩后花园”。
为什么会实现这样的转变?
这一华丽转身的背后,是中国水环境集团在“七彩湖”核心区域构建了一座半地下水厂。在此过程中,通过采用高效复合生物膜技术替代传统工艺路线,实现了吨水占地小于0.3平方米,较同类地下水厂节省了高达20%的土地资源,展现了科技创新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该水厂的设计,巧妙融合了环保与生态理念,处理后的再生水需流经一片精心打造的生态湿地公园,经过自然净化与调节,实现了再生水的“软着陆”,最终缓缓汇入周边河流,既保障了水质的持续改善,又极大地促进了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此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让“七彩湖”重获新生,更带动了周边地产价值的显著提升,成为城市更新与生态修复的典范。
编辑:陈伟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