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案例】鞍山市市政污泥集中处置项目

时间:2024-04-16 13:39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为促进行业交流进步,便于行业同侪互学互促,推动中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E20环境产业圈层特推出《水务行业优秀案例汇编》,汇集了近150例案例,涉及村镇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工业园区废水治理、水环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网再生水回用、污泥处理处置等领域。

项目名称:鞍山市市政污泥集中处置项目

推荐单位:中国光大水务有限公司/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设备材料供应

项目所在地:辽宁鞍山

 

项目概况

鞍山市每年污泥处置总量约9.2万吨,以往的处理方式是先经过污泥机械脱水至含水率80%的污泥后,运至市污泥处理中心进行压滤处置达到含水率60%,再将压滤后的污泥送至建材企业以烧砖的方式,进行资源化处置利用。但实际每天产生污泥量远超出这个量,同时市污泥处理中心已运行多年,早已满负荷运行,处理规模有限,且厂区内没有存量用地改扩建,超出的部分只能采取应急处置方式,运至台泥水泥厂等处置单位进行应急处理。鉴于这种情况,考虑到随着城区不断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新建鞍山500吨/日市政污泥集中处置项目。

新建的鞍山市政污泥集中处置项目坐落在经开区城昂堡村,占地约2.9万平方米。采用“深度脱水+低温带式干化”工艺,处理规模为500吨/日(含水率以80%计),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为40%,运送至辽阳市垃圾焚烧电厂进行污泥协同燃烧发电。


示范意义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市政污泥最终出路问题,还实现了市政污泥燃料化、资源化利用,为“双碳”要求下垃圾电厂、燃煤电厂及水泥窑等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对鞍山市“无废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夯实基础,形成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项目亮点介绍

(1)实施效果

采用“高压带式脱水+低温带式干化+垃圾焚烧协同”的污泥处理处置资源化路线,相对于传统的污泥处理处置工艺,在减污降碳效益方面具有显著的提升。含水率80%的污泥经过脱水干化处理后,含水率降至40%,污泥的体积减少至原来的25%,实现了第一阶段的减量化。

(2)社会效益

鞍山市市政污泥集中处置项目,实现区域内年产量18万余吨含水率80%的市政污泥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处置,解决了鞍山市市政污泥的最终出路问题。通过“高干脱水+低温干化”的组合脱水方式,将污泥含水率降至40%,实现污泥减量化的同时,污泥热值得以提升,污泥“变废为宝”,为污泥燃料化应用打下关键基础。

(3)生态效益

干化后的污泥(40%含水率)具有较高的热值(1300~1500kcal/kg),具备污泥自持燃烧的特点,送至辽阳市垃圾焚烧厂进行污泥协同焚烧处置,实现了污泥的燃料化应用。经初步测算,掺烧污泥后,辽阳市垃圾焚烧厂年盈余燃煤当量7628.46吨,年减排量13086.94吨。


项目技术工艺/装备简介

(1)技术工艺/装备名称

污泥低温带式干化系统是将经机械脱水后的污泥进一步干化处置,以达到污泥出料含水率目标。

(2)工艺/装备原理

其核心原理是基于热交换蒸发除湿技术,在密闭干化室内通入干燥热空气,通过湿度交换原理将污泥中的水分蒸发带出,再用蒸发器冷凝去除湿空气中的水分,同时利用热泵原理回收水分凝结潜热,用于加热干燥空气重新通入干化室,实现废热回收,热能最大化利用。

(3)工艺/装备特点

可直接将含水率85%及以下污泥干化至40%以内,低能耗、无污染, 本项目共设置4套污泥低温带式干化机处理厂内污泥,单套实际去水量45600kg/24h。

(4)应用工业领域

可广泛运用于市政污泥和工业污泥干化减量和无害化处理,干泥后期处置可进行污泥发电、水泥窑协同处置、建材原料等资源化处置。

(5)工艺/装备流程图

该项目主要的运行流程为:各污水厂含水率80%左右的污泥统一在污泥湿料仓中收集存储,然后通过螺杆泵输送至高压带式脱水机,二次脱水至含水率70%后,通过刮板输送提升机输送至缓存料仓进行缓存,然后再通过刮板输送机运输至SDDR低温干化设备进行污泥干化,干化后污泥再次通过刮板输送提升机输送至污泥干料仓储存,最后由运输车辆拉送至辽阳市垃圾焚烧电厂进行污泥协同焚烧发电。

 截屏2024-04-16 13.42.41.png

(6)项目部分案列照片

截屏2024-04-16 13.42.22.png

编辑:王秀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