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代维昭谈央企大力推进ESG,透露哪些“风向标”?

时间:2022-07-26 09:16

来源:北大纵横

作者:代维昭

评论(

导入ESG理念意味着引导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增长,从更高维度定义企业存在的意义。推行ESG就是要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决不能沿袭为了公司股东价值不惜一切的传统做法。业务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社会、员工等多维度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因为从长期看,这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风险。

比如从“S”(社会)角度看,近期火爆的新东方就是个特别明显的例子,多年来新东方在教培行业的经营一直风生水起,成为行业领头羊,但其高管团队忽视了教培行业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缺乏社会角度的战略审视,更没能有效实施其他战略布局,导致新东方在双减政策冲击下市值暴跌,只能在匆忙中向直播等业务方向被动转型。

2、引导央企提升ESG绩效,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

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彰显大国担当。事实上,双碳战略从来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中国在“第三次能源革命”中换道超车,构建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按照双碳目标,中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其转型难度前所未有,需要全社会各领域的共同投入和努力。

中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3060双碳目标作为国家战略总目标必然会层层分解,居于众多行业“链主”地位的各级央国企都将是分解3060目标的核心群体。双碳目标对领先企业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企业能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中拥有独特的双碳技术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在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之后,ESG的理念因其可能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参考、管理抓手和推动力量,而引起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从现有各类ESG评价体系看,“E”部分所占比重普遍较大,这也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相呼应。ESG评估会影响企业社会形象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倒逼企业加快双碳转型。从上市公司规范管理角度看,用ESG评价引导上市公司的业务、投资等与国家双碳目标密切结合,这是一个规范的抓手,也将是个硬抓手。

3、吸引并获得长期资本的认可,有效支撑上市公司的“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

从ESG投资本身含义来说,就是为了让上市公司吸引并获得长期资本的认可。我们可以看到,《工作方案》中有多个提法,比如“内强质地、外塑形象”、“让投资者走得近、听得懂、看得清、有信心”、“坚持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兼顾”、“讲好央企故事”等,这些都是与企业获得“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密切相关的,显然,这些管理目标的实现也都需要企业扎扎实实做好ESG体系建设。

美锦能源是利用双碳投资在资本市场上有效提升企业价值的著名案例。美锦能源虽然主业是煤炭行业,但其不但搭建了氢气的“制储运加”氢能供应体系,氢能车辆制造体系以及氢能示范应用三大体系,还参股投资多个产业链核心企业。由此,美锦能源成为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的头部企业,以及能源行业率先转型升级的革新者。由于美锦能源在新能源领域的亮眼表现,其公司市盈率长期处于行业均值的三倍以上。

4、指导推动央企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参与构建中国特色ESG体系

尽管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但总体而言,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认知与合作保持了比较好的一致性与稳定性,而这也是中国与欧美保持良性沟通的重要通道。ESG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领域,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带头示范,主动对接国际ESG评价体系是中国在更高层面进行开放的表现。

ESG标准也是未来大国博弈的重要工具。在央企中推行ESG必然会面临众多现实问题:比如共同富裕与ESG理念相契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但国外ESG评价体系对这个重要维度缺乏相应评价指标;比如央企控股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两个一以贯之”如何融入ESG体系?再比如怎样进行披露产业及环境数据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保证中国产业数据的安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加强交流及标准互认,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构建中国特色ESG体系。

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ESG建设和双碳目标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双碳和ESG从短期看是成本、是挑战,但从长期可持续发展看更是领先企业的历史机遇。

ESG已成为国资委推动央企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并将持续发力。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中国企业能真正构建起内外兼修的ESG管理体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共同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726092120.jpg



代维昭,北大纵横高级合伙人,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战略及赋能型组织专家,E20特邀研究员。曾任北大纵横技术委主委,E20高级合伙人,董事,韩都衣舍电商集团首席战略官,高级副总裁。多年来以推动企业变革与成长为使命,致力于新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及赋能型组织的研究与实践。


12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