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这个工程,保障了香港50多年的供水

时间:2019-11-05 14:35

来源: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评论(

image.png

“此前并不知香港的饮用水从哪里来,今天才了解到原来是这么宏大的工程保障了香港50多年的供水”,日前,一名香港青少年在参观了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之后有感而发。

1572935857638381.png

如果不是参加“共建大湾区 共筑中国梦”2019年香港青少年来莞文化交流活动,这位青年恐怕还是和他的绝对多数香港同龄人一样饮水不知源。50多年时光荏苒,粤港供水情从未中断。让我们回到历史,钩沉东深工程的那些暖心的记忆。

香港渴了

香港老人曾先生回忆起1963年香港百年一遇的大旱,依然历历在目,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许多香港青少年对东深供水工程印象深刻。

一位学生说,东深供水工程是以向香港供水为主要目标,同时担负深圳市和东莞沿线乡镇原水供应的跨流域大型引水工程。建成运行50多年来,东深供水工程累计供水量达500多亿立方米,其中,对香港供水量占香港淡水总量约70~80%,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香港同胞们分批进入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及金湖泵站参观。粤海水务的工作人员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工程的概况、建设难点及运营管理情况。港水塘存水仅够43天,港英政府宣布限制用水,每隔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时。

“香港许多人家都买大水桶用来装水,那个时候普通文职人员每月人工一百多港元,一个大水桶就要几十块,但却卖得很好。”曾先生回忆说。

1572935904155654.png

1963年,香港每4日供水4小时实施期间,找寻水源是妇女们日常生活的重责,挑水的行列亦以女性为主。

香港渴了,怎么办?他们向内地寻求帮助,内地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向香港供水。1965年香港缺水情况得到改变——当年3月建成的东深供水工程开始正式向香港供水。当年,东深供水工程就向香港供水150亿加仑(折合6820万立方米)。

一泓东江水,联通粤港血脉,从未间断。供水,是香港与内地关系的一个缩影。

有这样一种历史逻辑:随着香港发展,需要内地供水,内地不断增加供水,尽全力保证。当然,内地的水源,成为香港腾飞的坚强后盾。

目前,东深工程北起东江、南到深圳河,输水线路全长68公里,由4座泵站逐级把水位提升46米后,输入深圳水库,用输水管道送往香港。

50多年来,内地的水一路向南奔腾,从不间断。截至2019年6月底,东深供水工程累计对香港供水255亿立方米,水量超过1800个西湖,从最初的每年对港供水0.68亿立方米上升到目前8.2亿立方米左右,保障了香港75%以上的用水需求。

内地水源50多年持之以恒地南流,绝非朝夕之功,背后有许多故事。最近,关于香港供水问题备受关注,咱们聊一聊内地向香港供水的简史。

纾困:内地驰援,终结香港严重缺水

香港是一座被水包围的城市,但依旧缺水,年均降雨量2200毫米左右,由于河流和地下水稀少,加之降雨时空分布又极为不均,80%的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历史上的香港,每遇大旱,水荒必至。

二战之后,香港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口从1941年的160万人,发展到1961年的300多万人口,加之香港出口贸易发展,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于香港缺水问题,内地一向极为重视,毫不吝啬出手支持解决。1959年9月,为了协助解决香港用水困难,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宝安县兴建深圳水库。

宝安县2万多名群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团的兵力参加建设。1960年,宝安县政府同港英当局签订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协议。每年,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2275万立方米(50亿英加仑),收费标准每千英加仑收人民币1角钱。

1962年秋至1963年初夏,香港发生严重水荒,港英当局向广东省地方政府提出供水请求,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决定修建东深工程。为此,周总理来到广东听取了相关汇报。

image.png

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

内地加大对香港的供水力度。1964年4月,广东地方政府与港英当局签订《关于从东江取水给香港、九龙的协议》,其中规定: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于1965年3月1日开始由深圳文锦渡附近供水站供给香港、九龙淡水;每年供水量定为6820万立方米(折合150亿英加仑),水费标准每一立方米人民币一角。

迢迢东江水,浓浓粤港情。其实,水费远低于成本,只是象征性地收水费,内地保障了“民生水”的供应。内地承担了工程的全部费用,加上输水要靠水泵逐级提水,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彼时,工程线路全长83公里,取水于珠江三大支流之一的东江,通过拦河筑坝和建立大型抽水机站,逐步提升水位改东江支流石马河由北向南倒流入雁田水库,再通过人工渠道导入深圳水库,最后通过坝下输水管供水给香港。全程由6座拦河坝、8级抽水机站、2宗调节水库和16公里人工河道组成。

1572936018437011.png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是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的口号

此时,内地并不富裕,国家刚遭受自然灾害,在经济困难时期,1万多人投入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历时一年后建成,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

东江之水伴随着香港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东方之珠”闪耀世界。

查阅资料发现,广州动员了知识青年,东莞、宝安、惠阳动员了农民,全国14个省、市及广东省近百家工厂赶制各种机电设备。期间,他们克服多次台风暴雨的困难,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包括240万立方米土石方和10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的工程。

供水工程引起很大的反响。1965年2月,广东省在东莞塘头厦举行“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落成典礼”,港九工会联合会及香港中华总商会向大会赠送了两面“引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的锦旗。

当年3月1日,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按供水协议向香港供水。在1974年至2003年间,先后对工程进行了三次扩建和一次全面改造。

1572936058330445.png

东深供水工程示意图

其中,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1979年香港人口增加到492万多人,生产总值达到1070亿港元。港英当局虽然采取了增建贮水塘,建造海水淡化厂等措施,但海水淡化成本比东深供水费高6倍,水源仍不足。内地进行了二期扩建工程,对香港供水能力达到初期工程的9倍,助力香港经济进一步繁荣。

有了稳定供应的东江水后,1982年6月1日,香港政府解除了长达60年的限制用水法例,实现24小时供水。

牺牲:倾尽全力保证水质,内地甚至放弃发展机会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东深工程已经开始注重环境保护。此时,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向香港供水,内地在环境保护上付出了不小代价。还在广东省两个部门之间引发了争论。

有环保部门认为,把防治费用都推给乡镇自己负责,这样会加深沿线群众与东深工程的矛盾。水利部门认为,应按“谁污染、谁治理”“谁造成污染、谁承担责任”的政策来办。好在,环保成为共识,防治污染问题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1994年11月,东深供水局协同有关部门清理拆除深圳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广东省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水质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先后颁布了《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东深供水工程饮用水源水质保护规定》《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一个省对一个工程颁布这么多的专用法规,力度之大,这在全国是没有先例的。

香港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为提高向香港供水水质,提供了便利。

东深工程再次改造,实现“清污分流”。2000年~2003年,广东省政府决定对东深供水工程建设专用输水系统,与前三次扩建不同,这一次为了改善水质。

供水沿线,保护水质与发展经济不可避免产生矛盾。

内地并没有只算“经济账”:广东省划定了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并部署东江上游河源、惠州两市封山造林,实行水源生态涵养。源头的河源、东江流域的惠州和东莞等市更是主动放弃了不少发展经济的机会,作出了巨大牺牲。

1572936143593220.png

水质监测取样

很多人不知道,对于广东省而言,水资源并不富余,甚至也缺水:80%的降雨量集中在汛期4月~10月,大部分雨水以洪水的形式流入大海,成为难以利用的水资源;11月至下一年3月是枯水期,降雨量很少,用水紧张,成为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

有人说,如今供港水费贵了。对此,作者并不认同。

其实,深圳及东莞为建设东深供水工程亦付出了巨大的土地资源,而这些土地价值并没有完全反映在东深供水成本里面,更没有单独收费。单是深圳水库占地已达七十平方公里(包括集水区和不允许开发的保护区)。

为香港供水,内地丝毫不敢放松,专门设有深圳市公安局东深分局和武警专为供水工程驻守。与此同时,广东在东江流域率先建成全国首个水质水量双监控系统,对水资源实施精细化的管理、调度和保护。

以河源一地为例,为了保护东深供水工程水源新丰江水库,河源放弃修建库区公路,而是采取投资更大、耗时更长的移民措施,以防止“路通林毁水污染”。

近年来,河源已拒绝了500多个可能产生污染的工业项目,放弃了累计超过600亿元的投资额。

东江流域面积占河源市全市面积的88%,河源各级党委政府实现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所有重大决策都以环保优先。从2013年起至2015年,累计投入了23亿元用于水资源保护。

1572936187393598.png

沿线各地建成上百座污水处理厂河截排工程,图为广东河源城南污水处理厂。

目前,东江流域水源保护区范围已达2800平方公里,其中又建立了深圳水库水源地、东莞—深圳—惠州东江水源地等水源保护区,形成了三个圈层的水源保护结构,一层比一层严格。保护区内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严禁任何污染项目进入,连轻微污染的项目都不准进入。

12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