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十三五环保科技规划发布 企业的创新机会在哪儿?【附全文】

时间:2016-11-22 10:39

来源:中国水网、环保部网站

评论(

4.生态保护与管理支撑技术

生态系统服务优化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针对生态系统保护的需要,开发基于我国大数据的遥感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等生态评估模型,构建生态安全决策支撑平台。系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区等重点区域、流域监测评估技术研究。针对“两屏三带”和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需求,研究国家和重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保障机制,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优化评估、生态安全格局稳定性评估、生态格局辨识与调控、流域生态健康评估等技术体系。研究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演化规律,建立城市空间管控、环境治理和区域生态规划技术方法体系。开展“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研发生态空间优化与国际生态大通道构建技术、重大开发建设活动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技术。

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监管技术。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监管技术体系,重点突破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评估、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保存和传承、转基因生物的生态风险评价与监测,以及外来入侵物种利用、控制与防除等关键共性技术。

5.固体废物、化学品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技术

固体废物环境风险管理技术。针对固体废物环境风险管控的需求,基于固体废物暴露风险识别与评估,建立固体废物多场景、多途径和多受体下的风险评估技术体系。研究固体废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过程及其产品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环境风险管理技术体系。系统评估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开展危险废物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预警、处置以及损害评估与污染修复等关键技术方法研究,构建全过程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体系。

研究重点行业汞排放源清单、含汞废物与污染场地清单,建立汞排放源动态管理技术体系。

化学品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技术。针对排放量大、对环境危害严重的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研究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的快速筛查技术。

建立多层次多指标的化学品高通量表征技术与快速筛选评价新方法,开发基于我国本土物种的化学品实验生物与相应的测试指标体系。研究化学品环境暴露评估技术,开发化学品多介质环境模拟暴露模型,发展适合不同管理需求的多层次化学品风险评估方法体系。

突发事故环境应急技术。构建环境风险管理框架与技术支撑体系,提出适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风险管理目标。针对危险品尤其是内河运输危险品的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严重不足、相关规范和要求缺失的问题,研究危险品交通运输环境风险技术体系。开展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预警、处置以及损害评估与污染修复等关键技术方法研究。

6.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支撑技术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具和方法。针对提升我国核实施运行和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方法和工具研发,提升监管的有效性。研发核电厂堆芯物理分析、热工水力、事故分析、屏蔽和源项分析等模型,建立适用于核安全审评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分析软件。研发运行核电厂温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突破中国实验快堆工程(CEFR)、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等大型研究堆的运行以及微堆低浓化条件下的安全技术,研发后处理设施的临界安全技术规范和环境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不断完善核设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研发贫化六氟化铀安全管理与处理处置、铀煤等资源共采环境影响等的评价方法,突破铀矿地勘坑井水处理、铀矿地勘及采冶设施退役治理环境保护技术,建立铀矿地勘及采冶退役设施长期监护机制。研究制定广电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研究高风险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在线监控及放射源快速搜寻、定位和回收技术。

新建核设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针对新建核设施,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相关技术研究。研发“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可能性”的安全要求和评价准则,完善新建核设施核与辐射安全目标。研发新建核电厂概率安全评价(PSA)独立审核计算标准模型,研究三代核电厂性能指标(SPI),建立基于绩效的核安全监管体系。研究示范钠冷快堆、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洁净核能系统(ADS)和熔盐堆等新型核能系统,以及海上小型堆核动力平台等新型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核安全监管技术要求,突破高温气冷堆核安全及审评技术,建立相应新堆型的审评技术要求。研究核与辐射事故社会问题和公众心理社会效应。围绕发展我国核燃料循环产业,研究先进燃料和相关组件安全技术、先进乏燃料后处理安全技术,为完善相应监管体系提供支撑。

7.新常态下的环境政策和管理制度

环境法制创新和新型环境治理体系。针对环境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足的现状,开展环境法治、环境经济和环境社会理论方法研究。着重研究生态文明体制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改革、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与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政策和机制。研究建立推动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和保障公众健康的环境政策法规框架、环境标准框架和评估方法。

新型环境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预判性研究。针对建立和完善环境产权、环境成本内部化、规划和政策环评、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环境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的需求,研究突破一批支撑制度实施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规范等。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供给侧绿色升级、可持续消费以及全面覆盖和城乡环境公平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等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开展大数据在环境管理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污染源管理技术方法。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研究基于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的排污许可分配方法和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制度。研究基于排污许可管理的行业总量控制技术与方法,研究面源(分散源)排放量监测核算方法以及相关治理措施减排量核算方法。

8.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政策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和政策。针对清洁生产与污染预防的瓶颈问题,研究重点行业多污染物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协同控制机制,研发推广重点区域和行业关键、共性清洁生产技术,建立行业污染物源头综合削减智能化技术平台。开展农业清洁生产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工业园区物质利用过程和环境风险管理,研究工业园区尺度物质流监测和物质代谢评估方法,构建工业共生系统物质代谢优化模型。研究不同类型工业园区的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和城市矿产基地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与策略。开展区域与城市物质流分析研究,建立产业结构、工业布局、资源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环境质量相互作用的量化模型。开展循环经济发展、工业园区整体清洁生产推进模式和创新政策研究。

环保产业推进机制和政策。针对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运营绩效,探索建立环保产业健康度、环境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运营绩效评价方法,研究适合不同特征的各类环保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基于区域环保服务业与产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建立环境服务业运行绩效模型。突破合同环境服务的技术标准、环境治理工程诊断技术和环境技术验证评价技术。研究重点行业绿色发展政策、推进环保“领跑者”和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政策措施。

9.其他管理支撑技术

国家环境监测网络优化技术。针对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优化的需求,研究国家水、大气、土壤、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点位优化调整技术。开展环境监测任务优化研究,以需求导向性的监测指标体系为基础,构建多手段复合型的监测业务技术体系,支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实施。试点开展生物监测研究,筛选特征生物指标替代目前繁多检测项目。开展覆盖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控体系研究,重点研究健全现场采样与现场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技术体系,解决现场质控手段薄弱问题。完善标准物质的研发方法,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撑能力。

重大规划及工程生态风险管控技术。针对港口规划可能改变沿海陆域生态系统结构、水电梯级开发规划和路网规划可能造成生境破碎化等重大规划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重大规划生态影响机理和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建立重大规划生态影响评估与修复技术规范,提出生态补偿对策。针对水利水电资源和大宗矿产资源开发、大型煤电基地建设、调水工程、交通运输和油气输送等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城市快速扩张所引起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受损、功能下降等关键问题,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和资源能源开发等区域、流域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研究水生生态保护和监测方面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研发生态保护、修复与重建关键技术和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技术。

农业环境污染监管技术。针对我国农业环保监管与污染物防治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开展农业污染物监管与防治研究,重点突破农用化学品使用的环境影响与健康效益评估和检测方法、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预警方法与技术、种植业污染监测方法与技术、畜禽养殖污染监测方法与技术、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环境效益评估技术,以及农业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

城市噪声与振动污染控制技术。针对城市噪声投诉率居高不下,振动防治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的现状,开展对噪声与振动污染预警和防治方法的研究,为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供支撑。研究建立符合我国环境噪声与振动特点的污染源源强预测模型及传播衰减模型,研究大区域噪声与振动地图的快速绘制方法,建立在新城区或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环境噪声与振动影响预测预警的规范性程序。针对机场、地铁、轻轨和高铁等噪声污染源,开展对人群居住环境和野外生态系统的危害性调查,研究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防治管理体系。研究建筑群屏蔽效应、城市路网优化设计等方法对改善声环境的有效性,提出通过合理城市规划控制噪声与振动污染的方法指南。研究建筑物室内噪声与振动分析及控制技术。以提高城市声环境舒适度为目的,基于声环境对人主观感受的影响,开展声景观设计研究。

光污染监测与管理技术。针对目前我国光污染监测及防治技术空白的现状,开展对光污染监测管理体系的研究。根据光污染源时空分布特点及污染规律,开展光污染的检测与评价方法和标准研究。

以区域夜间光环境监测与评价、玻璃幕墙等眩光检测及评价方法、室外光污染源检测评价方法为重点,研究光污染对城市社会生活以及城市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